农村居民网络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农村居民在生活中都遭受过设备遭受攻击、信息被盗,财务被盗、病毒攻击、网络暴力、骚扰诈骗等事件,这些事件频繁发生,主要是居民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所造成的,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在网络安全意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风险感知力较弱。风险感知力即在遇到网络不安全因素时能及时分辨、发现危险所在的能力,这是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首要和关键环节。但事实上很多农村居民不能及时认识到网上的不安全信息,数据显示,有25%的人认为网络刷单、网络金融、网络博彩、网络打字员是可靠的;有22.4%的人认为网络贷款、信用卡放款等金融理财类电话信息是可靠的;有84.8%的人会直接扫广告宣传中的二维码;有81.3%的人会链接商场、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发现免费wifi,有53.94%的人会使用无密码的wiff进行网上支付;有50.9%的人不会仔细分辨支付网页上的网址,有46.6%的人会点开不明第三方发送的支付链接。正是由于农村居民不能及时地感知到网上的的不安全因素才会频频落入网络安全的陷进。
二、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网络社交已成为农村居民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交流方式,93%的农村居民会通过微信、微博、qq等交友网站认识陌生网友。网络空间没有边界,在这里他们可以结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朋友。网络的虚拟性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同陌生人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故事、困难,排解心中的压力和不快,虽然居民在社交网站中可以释放自己,但随意将自己的信息告诉陌生网友,很容易将自己“裸奔”在网上。在调查中发现有56.97%的人会在网上透露自己的电话号码,有33.94%的人会透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将自己的照片、工作单位发到网上的高达36%以上,还有16.36%的人会在网上透漏自己的身份证号。不难看出农村居民对自己的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他们无意识透漏的这些信息会被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进行贩卖、获取利益,甚至被犯罪分子利用实施犯罪活动。
三、风险应对能力较弱。风险应对能力即遭遇网络不安全因素时能够正确应对的能力。不论是网络诈骗、钓鱼网站、病毒攻击、恶意软件还是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在遇到他们时能够正确地处理,才能避免受害。但数据显示有86.4%的居民对网络安全的应对措施不是很了解,遇到网络安全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对能力是提升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步骤,这种能力需要居民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在长期的网络生活中逐步习得。
四、自我学习意识不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系列新型的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保持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是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的关键一环,但部分农村居民在网络安全方面并没有很强的学习意识。数据显示,有35.8%的居民不愿意占用自己的时间去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只有提升农村居民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对网络安全问题保持敏感性,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不断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
五、自觉传递经验能力不足。拥有较高的网络安全意识,不仅表现为能够降低自身遭受网络安全侵害的可能,还表现在能告诫和帮助周围的人让他们能够免受网络不安全因素的侵害。但数据显示,有44.6%的人在经历网络安全攻击后不远与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人和人在网络中是相互连接的,绿色、安全的网络空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尽一份力,积极的推动人与人之间网络安全知识的传递,是提升农村居民网络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农村居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网络文化社会环境,提升农民网络安全素养。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离不开好的网络安全素养,农村居民的网络安全素养与社会网络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如今的网络空间环境良莠不齐,农村居民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遭受着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习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第一,要统一网络文化的共识,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不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上的主流文化,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二,完善法规,依法治网。我国虽然出台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法》,但这部法律还不够完善,不能与其他法律之间很好地进行衔接,对什么样的违法行为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并不明了,不能很好地威慑犯罪分子,因此要不断的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用严谨的法律来威慑网络犯罪行为。第三、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督管理。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各个网络平台的监督管理,提高网络准入门槛,对网络企业资质进行严格地审核,健全企业信用评价机制,要求传播不良信息的企业平台关停整改,充分落实主体责任。其次,企业要树立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对平台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不在平台上传播暴力、色情、低俗、恶搞等不良内容。
(二)开展专项宣传活动,强化农村居民对网络安全的认识。我国从14年就开始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但宣传的范围只限定在部分城市,农村几乎没有涉及,我们要将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向农村地区扩展,同时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在切合农村实际的情况下开展专项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在形式上可以在农村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大讲堂、请在农村地区有名望的学者开展知识讲座,请农村艺术团的群众拍摄网络安全公益视频,或通过大鼓、戏曲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网络安全知识唱出来。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反应新的网络安全热点,以网络犯罪等重大网络安全时间为切入点,以案说法、以案示警,将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重要安全隐患和技术风险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说清讲透,教育引导农村居民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三)加强农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平台建设,将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我们既要把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向农村地区扩展,开展转向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但又不能仅停留在网络安全宣传周上,要将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成为一项长期性的政务工作,这就需要各地社区加强网络安全的平台建设。首先,各地的农村社区可以建立网络宣传热线和网站专栏及时发布最新的网络安全热点问题,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足够的网络安全知识和工具。其次,社区可以借助微信或微博来普及网络安全常识,社区可以开通专门的微信微博公众号,定期推送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案例,以此来提醒农村居民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意识。同时政府可以和阿里巴巴、腾讯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互联网私营企业进行合作,让他们参与到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中,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如腾讯可以在旗下的微信平台上设立网络安全的宣传栏目,提醒用户注意隐私信息及交易安全,加强用户网络安全意识。
(四)多元化方式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居民网络安全意识。在农村不同年龄段,学习的能力和方法都不相同,我们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农村居民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例如,针对中小学生,可以将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去,在学校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实施“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普及安全教育知识,同时对他们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农村青少年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的能力。针对青年人可以开展专门的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课堂,根据不同职业定期对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以提升他们网络安全防护技能。针对老年人,可以开展“网络安全实时维权”等活动,在社区、街道路演、戏剧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使中老年人轻松地获取网络安全知识,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习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的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农村网络安全的发展,必须以农村网民为主体,要不断提升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让他们从网络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