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男,共青团员,湖北大冶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801班学生。曾获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校级优秀学生”称号,拥有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中级证书。考研成绩:政治68,英语二73,数学一105,408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101,总分347,已被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拟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考研是场信息战,选择大于努力
选择大于努力,这是我大学里面听到的很重要的一句话。大一的时候,我参加过几个优秀的2014级学长的讲座,得知有的学长签约了好的公司,有的学长考上了华科、中科大的研究生。后来,我又参加过一些2017级优秀学长的考研和就业讲座,得知陈熙学长签约了杭州哈行网络,胡溢洋学长考上了华科,心中难免产生敬佩和羡慕。选择由此产生,考研还是就业是大学里一个关键选择。终于在大二下学期,我作出了内心的选择:下定决心准备考研。
选择学校跟专业成为了大学里第二个关键选择。结合往届学长的考研故事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我最终在武汉理工大学和华科之间徘徊不定。一个是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建设高校,一个是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更是“梦开始的地方”。
我将这个选择跟家里人说了以后,他们的意见是让我选择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应该比华科好考啊,毕竟一个是211,一个是985,你要结合自己的能力,上岸才是硬道理,到时候没上就只能去工作,还浪费一年的时间!”是的,家里人的话句句说到我的心坎。虽然可能有点直接,但毕竟他们也是真心为我的未来考虑。从小到大,人生中每一次关键的选择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从选择武汉轻工大学,到选择大数据专业,他们的选择也一直是理性的。
所以,从那一刻起我将武汉理工大学作为报考学校,并按照武汉理工大学的考试科目408进行复习。华科当时的专业课还是834,也就是数据结构跟计算机网络,比武汉理工大学少两门,而且是自主命题、自主划线。
直到2021年4月,事情有了新的变化。我注意到:2022年华科专业课临时由834改为408,考试科目跟难度有所提升,且由自命题改成全国统一命题。这样一来,华科跟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考的内容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就是一个考数学二,一个考数学一。我想这也许是个机会,因为第一年改考试科目的学校一般不会太多人报考,原因在于少了许多“二战生”。这一束光映入我的心灵,我心中最初的梦重新被点燃。但我并没有立刻跟家人说出这个想法,而是收集了这两个学校近些年的录取分数线以及复试比,按照数学一的进度进行复习,数学一的考试内容是包含数学二的,多了线面积分、无穷级数、概率统计几个板块,复习内容跟难度是大于数学二的,但对于从小热爱数学的我来说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武汉理工大学考研交流群的人数一再翻倍,各大考研论坛中武汉理工大学的热度持续上升。反观华科,热度与往年持平甚至有所下降。此时我结合目前的情况,觉得武汉理工大学不是最佳选择,今年很有可能爆炸(事实证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复试分数高于华科,击碎了许多考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子的心)。
考研是场信息战,我及时根据信息调整报考学校,最终选择报考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现在想来,家里人的话也没错,“考上才是硬道理”,但这一次对我来说华科才是最佳选择,我才有机会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我选择为梦想拼搏一次!
数学和算法助力我的考研梦
华科(12408)考数学一,比数学二多了几个部分的内容:两类线面积分,无穷级数,概率统计。而这些内容正是“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所要求掌握的,我的数学竞赛之路由此展开。
在高数刘江蓉老师的推荐下,我决心参加11月的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首先制定备赛计划,因为刚学完高数,对相关知识还是比较熟悉,复习重点也就落在了模拟题真题上;其次,竞赛辅导老师吴党松给我们录制了竞赛真题讲解音频,我结合老师的音频对往年真题进行反复练习。炎热的8月里,我一边听着吴党松老师悉心录制的真题讲解音频,一边对手中的题目进行练习,这段时光让我很难忘,同时也让我对未来的比赛有了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终于在2021年10月的赛场上,我拿到了期待已久的赛题。看到手中的题目,我意识到很多题目很熟悉,但又有所不同。数学竞赛不同于考研,更加需要灵活的思维以及转化问题的能力,我奋笔疾书,尽可能填满了这份答卷。12月的某一天,成绩出炉,我如愿以偿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人生哪来那么多幸运,只不过别人努力时你假装看不见,幸运和不幸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唯一公平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运气坐标的方向!
这次竞赛让我对高等数学一些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不仅仅是学会这个知识点,而是提升将知识进行灵活转变去处理更复杂问题的能力。后来的考研复习里,我将这个能力进行强化和拓展。可以很确定的说,数学竞赛很大程度上助力我上岸,数学素养的提升对于我们数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我了解到,这几年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的建设重点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上。而我在数学建模竞赛期间也多次接触相关的算法和理论,于是我将当时比赛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来,回忆当时建立了什么样的模型,是用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神经网络,还是回归分析、关联分析、决策树等模型算法。后来进入实验室,我了解到实验室的师兄也在做机器学习相关的项目,也用到了其中一些算法。数学建模的比赛经历,让我在选择实验室方向时,对一些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向有了大致的计划。
计算机人的考研离不开算法。408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一般有两道算法题,一道与数据结构相关,考察对某个数据结构的认识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另一道是对某个算法的应用或优化。我曾经在院算法协会担任一年时间的负责人,主要职责就是与协会成员一起探讨算法题目的求解,做的内容与上述题目相似。在算法协会的日子里,我对数据结构很多算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学习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能力。印象很深的一点是,我在做一个web聊天室时,有一个部分涉及留言广场中对“留言”这个实体的处理,这里注意到我们所发的留言别人可以进行评论,并且可以对评论进行再评论,这个结构其实是与数据结构中“树”的结构相吻合的,于是我用“树”去存储“留言”实体,这一功能就实现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是我在算法协会最大的收获。
考研是场持久战,不轻言放弃、充满韧性
有了算法和数学两大利器,我复习起来轻松很多。图书馆学习的日子很枯燥,每天重复着“寝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从3月到12月,整整九个月的时间,出入图书馆上千次,开馆到闭馆,我已经记不清多少个夜晚的圆月,多少次黎明的微风,我只知道奋斗是青春的底色,“继续坚持吧,”我对自己说,“热爱的东西,永远不要说放弃”。终于,我等来了初试前夕。
2021年12月24日,考试前一天,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到凌晨1点多才睡着,25日早上5点多就醒了。去考场的路上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我心中想:“这下要完了!”进入校园后,看到许多同学也陆陆续续来到考场门口,想起了这四年经历过的许多事情,以及未来可能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场景,我咬咬牙进入考场后,头脑还是昏昏沉沉,甚至看试卷都有点摇摇晃晃,但我还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完题目,坚持完成了当日的考试。考完那一刻,我长舒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
后来我了解到,很多同学其实第一天都没有睡好,大家第一天的精神状态都差不多,这个时候就看谁能不轻言放弃坚持到最后。现在回想起来,我得感谢12月25日那个充满韧性的自己,才赢得了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的机会。
破茧成蝶,圆梦华科
2021年12月,考完初试回到家中,我便开始收集复试资料开始准备复试。2022年2月22日,考研初试成绩出炉,根据往年的复试线跟今年的考研难度,我应该是能进入复试。
3月17日,华科出了校线和院线,我顺利进入复试当中。“行百里者半九十”,我深知这句话的重要性,于是继续投入到之前的复习当中,往年复试“翻车”的例子太多太多,我丝毫不敢懈怠。华科软院这次复试比是119:94,算是正常的水平,但是还是要刷掉25个人,隔壁计算机学院就比较高了,248:140,刷掉148个人,复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次复试受疫情影响,华科统一采用网络远程面试。我提前一周准备了落地手机支架,一部pad(主机位放在面前),一部手机(副机位放在右后方45°位置),充电宝等必要工具。3月26日复试当天,我选了一套干净整洁的服装,提前半小时就进入复试环境侯考。轮到我时已经是上午11点左右了,刚进去还是有点紧张,我尽量坐直身板,从容进行面试。开始是英语面试,老师上来让我用英语作自我介绍,我流利地背完了之前准备许久的稿子,语速稍微有点快,不过口语老师应该是留过学,也没有让我放慢语速。
专业面试第一个问题综合性有点强,我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能给我30秒时间思考一下吗?”老师点了点头,我立刻在脑海中整理思绪,将涉及的几个知识点组织成一段有逻辑的话进行作答。老师听了我的理解后,没有反驳或者提问,我就知道我答到点上去了。后面的综合面试也是顺利完成,每一个问题我都是思考片刻再进行作答。20分钟过后,复试结束,我退出考场,长舒一口气,“考研也顺利结束了!”由于之前充分的准备跟复试的正常发挥,心里还是比较有信心。经过三天焦急的等待,我终于看到名字后拟录取三个字,“破茧成蝶,圆梦华科”,华科终于变我科,我也终于成为一名Huster!这一刻我才真正放松下来,跟家人、朋友与老师分享了这个喜讯。
努力可能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当我开始回忆起那些艰辛付出的时光,虽然难,虽然苦,虽然累,但那一刻,我是幸福的,因为人在幸福的时候,回想起痛苦也是幸福的!